一、背景和依据
“十三五”时期,皮山县适应粮食安全形势的变化,围绕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以确保全地区粮食供应和物资储备安全为中心,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在促进皮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是向着新阶段现代化美好皮山县进军的关键期,也是皮山县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的重要攻坚期。需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做好“国之大者”文章,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聚焦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强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制定《皮山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十四五”规划》,对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推进“大粮食、大储备、大生态”,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推进生产、储备、流通全过程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三、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推动资源向有市场需求的区域进一步集聚,突出粮油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在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运行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聚焦核心,补齐短板。紧扣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以及“十三五”时期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集中优势在重大政策、重点方向和重点区域持续发力,出台针对性举措,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度跃升。
——整合升级、集约共享。坚持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和增量设施补短板相结合,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集约集聚发展,加强仓储物流与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衔接,推动粮食和物资设施融合建设,共享共用。
——智慧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促进节粮减损,提高节能和环保水平。
——底线思维,防范风险。立足皮山实际,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努力构建全方位综合防控体系,着力防范化解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坚守安全、稳定、廉政“三条底线”。
四、发展目标
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改革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实现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实施“应急保障工程、高效物流工程、现代仓储工程、优质粮食工程、物资储备仓储工程”,建设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绿色仓储物流体系、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物资储备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协同融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格局
——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调联动的新型粮食收储体制运行更加顺畅,政府、平台、企业三个层面共享开放、互为补充的高质量产销衔接网络基本形成。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监管能力不断提高,质量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
——仓储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绿色仓储功能,整合和优化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保障网络。促进新技术应用,建成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精准化、物流网络智慧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数量快速增加,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综合应急保障网络更加健全。完善应急保障网络,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分级管理、联动协作,建成县级应急配送中心,一体化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物资储备体系高效协同。老旧库点改造升级逐步完成,物资储备仓储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健全,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围绕“人才科技兴粮兴储”主旨,持续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发展浓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行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行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数字粮食”水平持续提升;节粮减损成效明显,爱粮节粮新风尚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