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
皮山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九月
目 录
附表:
附表一 地质灾害点统计表
附表二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
附表三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说明表
附表四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五 重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说明表
附表六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划表
附表七 地质灾害专项勘查规划表
附表八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规划表
附表九 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规划表
附表十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表
附表十一 地质灾害防治投资估算表
附表十二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年度安排表
附图:
1、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 1:25万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2021-2025年) 1:25 万
前 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工作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服务保障皮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9年11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新疆和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等法规政策,特编制《新疆皮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新疆皮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着力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挑战、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各乡镇积极防范、科学应对、高效处置各类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重要遵循,对皮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皮山县2021年至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皮山县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
《规划》灾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规划》范围:皮山县行政区域范围。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
一、现状与形势
1、地理位置范围
皮山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昆仑山北麓,北与麦盖提县、巴楚县接壤,南与印度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交界(边境线长65km),西同叶城县相连,东与和田县、墨玉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77°20′~79°40′,北纬35°20′~38°50′,县境东西宽约196.5千米,南北长约377.5千米,面积38833.6平方千米。
皮山县距乌鲁木齐市1759千米,距和田市158千米,县境内路网纵横,315国道与219国道在县域内通过,西连喀什,东至和田,南通西藏。南疆铁路及国道315线皮山段近东西向纵贯县境中部,通行状况良好;国道219线皮山段近东西向通过县境南部,大部分区段通行状况良好;区内各乡(镇、场)与县城间有沥青或简易公路同主干公路相通,大部分村与乡之间有简易公路通行。县城中北部平原区及低山丘陵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南部中高山—极高山区交通条件差。
2、地形地貌
皮山县地处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地势上,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势如梯状;地形上,南北宽、东西窄,呈长条状展布。南部山区:地形起伏,群峰挺拔,横亘连绵,是良好的夏牧场,高山顶部发育有冰川,是下游区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区,多数坡面裸露基岩,基岩裂隙发育。中部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宽广,土肥物丰,是皮山县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区。北部沙漠区:地形波状起伏,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局部,基本无人类活动。按成因可划分为冰川侵蚀作用极高山、冰川侵蚀作用高山、侵蚀剥蚀中山、剥蚀低山丘陵、冲洪积砾质倾斜平原、冲积细土平原和风积沙漠七种地貌类型。
3、气象、水文
(1)气象
皮山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属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南部山区为温带或寒温带气候,绿洲平原地区为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北部沙漠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根据气候垂直变化,可依次划分为温暖干旱区、温凉半湿润地区、寒冷半湿润地区、南部高寒山区。
皮山县域年平均气温为11.7℃,最高气温41.6℃,最低气温零下22.9℃,最大积雪深度为17cm,冻土深度最深为82c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9.3h,相对湿度45%。风沙天气较多,年平均沙尘暴38d,年平均浮尘天气147d,常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主要灾害有干旱、霜冻、风沙、浮尘、干热风、大风和局部地区的冰雹等。
据皮山县气象站多年平均资料,多年平均气温固玛镇最高,沙漠区边缘次之,山区最低,气温随高程的增大而降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G219线公路沿线高山温度梯度为-0.57℃/100m。降水量分布趋势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每年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65%,降水量自平原向山区表现出地势平均每增高一百米降水量增加10mm左右。蒸发量分布趋势为沙漠区大于平原区、平原区大于山区,蒸发主要集中在4-9月,6-8月最大,1、12月较小,蒸发量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本区春季多风,最大风力达11-12级,多为北风,次为西北风。
(2)水文
县域内分布有9条河流,其中流向县域内的皮山河、苏勒阿孜河、桑株河、波斯干河、杜瓦河等5条河流均发源于南部中高山区,补给源为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浅山区降水,径流由南侧山区向北流入皮山县平原绿洲区域,最终消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而流向县域外的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虚木浪吾斯塘河和奇普恰普河等4条河流。
皮山县境内的湖泊全部分布在南部高原区,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有错鲁勒错湖和甜水湖,水面面积分别为10.4平方千米和2.21平方千米。
4、地层岩性
皮山县内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分布最广的地层为新生界及元古界,其它地层出露较少,分布零散。第三系以前地层主要分布于区内的极高山区、高山区及中山区,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山前平原及沙漠区。
5、地质构造
皮山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跨两个大的一级构造单元,即:塔里木地台及西昆仑山褶皱带。境内构造活动所经历的演变过程,不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而且具有相当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因此,各种构造型式彼此相互干扰,相互参杂,联合、复合,关系极为复杂。若窥其全貌,境内是在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又为南东-北西向构造所叠加的综合构造体系。
皮山县及周围第三纪末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幅度振荡上升,这种上升运动主要表现为区域间歇性不均匀升降运动,以间歇性上升为主,第四系晚更新世以前,境内新构造运动较强烈。昆仑山山区上升幅度及速度大于山前地区,而且越靠近山区上升幅度越大。山区形成奇峰林立高谷深切之地貌,并形成多级跌水陡坎,山前河谷地带则形成多级阶地。据河谷(杜瓦河)阶地剖面推断,其上升幅度达230m。皮山县城以北,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区地形较平坦,全新统堆积物保存较完整。这表明第四纪全新世以来,地壳相对较稳定,新构造运动相对较微弱。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史料汇编反映,皮山县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较频繁,曾发生地震21次,其中Ms5.0以上地震10次,地震频率大、震级大,历史上最大震级为Ms7.1(1996年11月19日,位于喀喇昆仑山口,震中35°47′N,78°18′E)。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0.10g,南部昆仑山为0.20g,向北渐变为0.15g,至沙漠区则为0.10g;分别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区、Ⅶ度区、Ⅶ度区。
6、工程地质
县境内的岩土体按其成因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划分为坚硬的块状岩浆岩岩组、坚硬的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组、较硬-较软层状碎屑岩岩组三个岩体和砾类土单层土体、粘性土多层土体、砂土多层土体、风积砂、盐渍土五个土体。
7、水文地质
皮山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以寒武、奥陶系为主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以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为主的碎屑岩裂隙水、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潜水及层间承压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分布在南部中高山区,含水岩层为寒武、奥陶及石炭系灰岩,其次为白云岩,单泉流量0.0016L/s-16.2L/s,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l·SO4-Ca·Na型水,主要接受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接受补给后,经过短距离径流即溢出成泉,向山下河流、沟谷排泄;以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为主的裂隙水分布于中高山区,含水层岩性为灰岩、砂岩,上部夹砾岩,单泉流量0.02-0.05L/s,矿化度1.75-10.51g/L,水化学类型为C1·SO4-Na型水,主要接受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经过短距离径流即溢出成泉,向山下河流、沟谷排泄;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潜水及层间承压水分布在山前构造洼地,含水层岩性为上新统砂岩、砂岩夹砾岩、泥质砂岩、泥岩,推算涌水量17.5-76.0m3/d,矿化度0.63-2.58g/L,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或C1·SO4-Na型水,大气降雨沿裂隙面和层面渗入补给是其主要来源,排泄出来的地下水向北径流,最终补给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潜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及承压水广泛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区,主要接受南部山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和河渠(包括泉集河及灌溉水)的渗漏补给,由南向北径流,排泄方式以大量蒸发以及在洼地、冲沟底部泉水溢出为主,少量人工开采为辅。
8、人类工程活动
皮山县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为农业及水利工程活动、牧业活动、农牧产品加工业和轻工业活动、矿业开发活动、交通设施工程活动等。农业及水利工程活动、农牧产品加工业和轻工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原区;牧业活动和矿业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山区;交通设施工程活动在山区和平原区均有体现,以山区活动强度较大。县境北部广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及南部广大的高山、极高山区(除219国道沿线外)几乎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9、社会经济概况
皮山县下辖7镇(固玛镇、科克铁热克镇、阔什塔格镇、木吉镇、桑株镇、杜瓦镇、赛图拉镇)9个乡(克里阳乡、乔达乡、木奎拉乡、藏桂乡、皮亚勒玛乡、皮西那乡、巴什兰干乡、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近年来,皮山县深入实施新时期“富民强县固边”战略,牢牢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果牧富民、资源开发、工业强县、城镇兴县”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建设,取得了皮山县各项工作的新成绩。
皮山县地质灾害类型为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根据《新疆皮山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并结合皮山县自然资源局2013-2020年地质灾害巡查,群众报灾等资料,全县共分布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8处,其中泥石流146处、崩塌29处、滑坡2处、地面塌陷1处(附表一)。
从地质灾害发育规模特征来看,皮山县地质灾害发育以小型规模为主,共发育小型地质灾害150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84.27%;发育中型地质灾害18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10.11%;发育大型地质灾害6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3.37%;仅泥石流发育4处特大型规模的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25%。
从地质灾害危害现状来看,目前直接威胁住户或人员的灾害点共55处,直接威胁户数174户,固定威胁人员679人,流动威胁人员233人,其中崩塌87(威胁固定人员17户54人,威胁流动人员33人)、地面塌陷威胁人员5人(流动)、滑坡威胁人员4(流动)、泥石流威胁人员821人(威胁固定人员157户625人,威胁流动人员196人),涉及巴什兰干乡、杜瓦镇、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阔什塔格镇、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赛图拉镇、桑株镇7个乡镇;威胁资产约11739.39万元,其中崩塌威胁财产333.3万元、地面塌陷威胁财产1000万元、滑坡威胁财产16万元、泥石流威胁财产10390.09万元。根据险情等级评价,178处灾害险情等级划分大型1处、中型2处、小型175处,根据风险等级评价标准评价低162处、中等16处。
(三)“十三五”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皮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明显提升。
——法规制度不断加强。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段和重要隐患点,明确防治责任和措施。常态化坚持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汛期巡查检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等,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稳步推进。2016-2017年申请国家资金完成皮山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2013-2020年期间,利用自治区专项资金,完成了新疆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开外孜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勘查(灾害点编号DZ2009、DZ2010),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还开展了新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效保障了建设用地范围内受威胁居民点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使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稳步推进。
——安居富民工程与搬迁避让工作有效结合。皮山县在2015年6.5级地震发生后分批次对受灾群众进行了搬迁重建,新建21001套富民安居房,基本囊括了全县所有乡镇,重建后大部分房屋建设均避让了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区,但部分房屋仍在其危险区内。安居富民工程与搬迁避让工作有效结合,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逐步建立和完善。“十三五”期间皮山县地质灾害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已基本建成并运行。已对1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卡,制定了防灾预案,明确了监测手段及方法,全面落实责任人和监测人。群测群防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强了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县自然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有力支撑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防御响应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地直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驻守制度,借助地区专家库,对皮山县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配备必要的应急调查监测技术装备,初步建成了专业、全面、反应迅速的地质灾害防御响应队伍。皮山县各乡(镇)、村民委员会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及时报告并处理险情灾情,组织协调管理、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防灾行动社会参与效果明显。
“十三五”期间,为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提高领导干部及农牧民防灾减灾意识,共计开展地质灾害培训班10期、培训群测群防人员393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册300余份。县自然资源局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培训工作,每年以“3.19矿法宣传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11.9消防日”等为契机,广泛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善待地球”等多主题、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活动。采取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电视宣讲、板报展示、宣传手册发放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尤其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累计宣讲受众达数万人。这些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受灾害威胁地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全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的损失。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开局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五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更高要求和新的形势。
——国家和自治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进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落实上述要求,需要系统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推进监测预警水平,客观评价风险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支撑皮山县平安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受地质环境条件、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影响,我县地质灾害仍将长期处于高发易发态势,局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呈上升趋势。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根据地震部门研究预测,部分区域存在发生强震可能性,未来地质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农、牧区居民新建住房,由于缺乏防灾投入,往往面临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导致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大,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严峻复杂。
——地质灾害防治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形成机理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在技术方面,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精准把握成灾规律、精准实施预警预报亟需理论和方法创新。利用高新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准确度和精度仍不高,还不能满足当前风险管控的需求。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面,目前我县绝大部分区域仍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管控为主要模式,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能力不足,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统筹不够,尚不能满足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精准实施风险管控,急需创新管理方法,同步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制度体系、群测群防体系、人才体系、资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群测群防人员不固定,以兼职为主,缺乏工作经费保障,专群结合监测覆盖面不够;综合治理资金投入较少,威胁性较大的中小型隐患点未得到处置;对行政管理人员、群测群防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对受威胁群众避灾避险演练不足。
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救灾减灾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地委、行署,县委、县政府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主线,突出预防为重点,防治结合,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助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升能力、降低风险。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基层防灾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努力把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及重点地区、重要隐患点和关键时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理部署,务求实效,有效防范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
——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坚持全县一盘棋,皮山县发挥统筹指导作用,乡镇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到2025年,有效提升皮山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围绕“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等关键问题,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综合防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机制,压实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做到思想认识、日常研判、群测群防、值班调度、平台整合、技术力量“六到位”,聚焦关键重点,集中发力落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化、扁平化防治工作新格局。
——隐患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高。结合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纲要和地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皮山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更新调查,对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加强地质结构和致灾机理研究,基本查清全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变化特征,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探索推行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
——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人防+技防”监测预警网络和气象风险预报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完善应急管理、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能力。
——防御工程标准不断提高。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基本完成重要人口聚集区和高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解除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不少于30人。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
1、行政分布
受皮山县地貌单元、人口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多种因素制约,皮山县所辖7镇、9乡的地质灾害分布不均匀。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乡镇,杜瓦镇分布80处,桑株镇分布40处,赛图拉镇219国道沿线分布24处,康克尔乡分布14处,垴阿巴提乡分布10处,巴什兰干乡分布6处、阔什塔格镇分布3处、皮西那乡分布2处。
2、地域分布
皮山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形地貌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的地貌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总体规律为:山区地质灾害较发育,并以中山、低山丘陵区最为发育。
根据对县内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统计分析,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共178处,其中219国道沿线的高山区与极高山区分界边缘共分布26处,中山区分布15处,低山区分布48处,山前洪积砾质倾斜平原64处,冲积细土平原分布25处。沙漠区、昆仑山腹地高原区无地质灾害分布。
3、时间分布
在时间分布上,皮山县内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大气降水、融雪关系密切,具有年际和年内两方面的规律性。年际规律主要受控于丰水年周期性旋回变化。根据收集的资料,各类地质灾害的高发年度正是降水量多的年份,特别是泥石流地质灾害。例如1999年、2005年、2016年,皮山县较往年降雨明显增多,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率也较往年有所增高。
皮山县内的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年内变化规律主要受控于雨季,其次为融雪季节,每年汛期(5~9月)因融雪或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0%以上。
根据皮山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强度、诱发因素、分布特征和人类活动强度,将皮山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不易发区(D)(附图1及附表二)。
(1)昆仑山山前中山-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
该区域主要分布于垴阿巴提乡-康克尔乡-杜瓦镇的西昆仑山前中山-低山丘陵区的河谷两侧。分区面积3798.2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78%。区内分布地质灾害139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8.09%,灾害面密度3.66处/100km2。其中泥石流116处、崩塌20处、滑坡2处、地面塌陷1处。
该区域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农田耕种、放牧、道路修建、水利建设及水电站建设等活动,区域内主要分为基岩山区与砾质斜坡平原区。在砾质斜坡平原区城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河道两岸的现代冲积平原区,现代平原区与古河床冲积平原多形成高危陡坎,在干旱环境中地表风化强烈,碎石砂土堆积,在沟谷上游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强降雨、持续性降雨等情况下,易发生小型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尤其杜瓦河河谷、桑株河河谷与皮山河河谷两侧泥石流众多,为泥石流高易发区,对农田、渠道、周边房屋威胁较大,同时在河谷边缘高陡坡区域崩塌同时较为发育,对周边行人设施威胁较大。在基岩山区沟谷发育,基岩裸露,破碎强烈,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加快了岩体原始结构破坏,易发崩塌灾害,同时深切地形,密集沟谷在暴雨等条件下易形成突发性泥石流对山前沟口人员财产造成损失。近年道路、水库修建切坡工程更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G219国道沿线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A2)
该区域位于县境南部G219国道沿线两侧。分区面积2805.8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23%。区内分布地质灾害26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4.61%,灾害面密度0.93处/100km2。其中泥石流19处、崩塌7处。
该道路为新疆-西藏重要干线,在皮山县境内沿线,山体陡峭,谷底狭窄,两壁陡立,道路两侧基岩裸露,风化破碎强烈,该道路位于康西瓦断裂带,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岩层破碎,岩体力学性质较差,峡谷地段与两侧形成天陡坡深切谷,在融雪、降雨、地震等情况下,易发生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主要威胁G219公路及周边相关国防设施的安全。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1)垴阿巴提-康克尔-杜瓦以南高山区牧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
该区域分布于垴阿巴提-康克尔-杜瓦以南高山区牧区范围内。分区面积3842.9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90%,灾害面密度0.05处/100km2。区内分布地质灾害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12%。其中泥石流1处、崩塌1处。
区内山体陡峭,沟谷狭长,植被不发育,区域内主要人类活动为牧业及少量的矿业勘查活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微弱,地质灾害对乡道、牧道有一定危害。
(2)山前砾质倾斜平原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
该区域主要分布在阔什塔格镇-桑株镇-杜瓦镇以北的山前砾质倾斜平原区。分区面积2442.5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6.29%,灾害面密度0.45处/100km2。区内分布地质灾害11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18%。其中泥石流10处、崩塌1处。
主要为现代河谷与古冲积平原阶地形成的陡坎区域,主要灾害类型为泥石流与崩塌,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主要由降雨引发,危害沟谷下游的农田、水渠、道路等设施。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1)康西瓦断裂南高山-极高山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
该区域位于康西瓦断裂以南喀喇昆仑山高山-极高山区,分区面积4251.2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95%。该区域人类活动低,主要为边防军事活动、矿产勘查,该区域山高坡陡,地形切割深、沟谷发育,属高寒无人地带,局部区域易发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现象,但不易致灾。
(2)康西瓦断裂北高山-极高山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2)
该区域位于县境南色日克克尔-瓦西其克以南、G219国道以北的昆仑山高山-极高山区,分区面积4064.8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47%。区域内整体终年积雪,为主要冰川分布区,为极强切割的高山区,大部分区域基岩裸露,岩体风化、破碎强烈,存在崩塌、泥石流形成条件。但区域内人类活动稀少,主要为沿河道分布的便道、简易道路两侧有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致灾性较低。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1)桑株镇-巴什兰干乡一带砾质平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1)
该区域主要分布于桑株镇、阔什塔格镇、巴什兰干乡区内的较稳定的砾质平原区,分区面积481.5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24%。区内地形起伏小,人类活动相对较大,但基本无致灾能力。
(2)平原-沙漠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2)
该区域主要为分布于国道G315以北的砾质平原、细土平原区及沙漠区,分区面积16723.8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3.07%。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主要为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为主,不具备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以农业、林业、牧业、工业和商业为主,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沙漠区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地形平坦,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以强烈的风沙堆积作用为主,自然环境恶劣,为无人区,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3)昆仑山腹地高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3)
该区域主要为分布于国道G219以北的昆仑山腹地高原冲积平原区,分区面积422.5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9%。地形平坦开阔,主要为第四系冲积、洪积为主,不具备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稀少,属于极高山无人区,主要为边防军事,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皮山县地质环境条件、人口及工程设施分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及危险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分区突出以人为本、轻重缓急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进行。
把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威胁较严重的人口集中区、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工矿企业等多属地质灾害危险性大或中等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中易发区,综合分析最终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把细土平原、沙漠及高山-极高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少或不发育、人口稀少区或无人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稀少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地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附图2及附表三)。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
(1)G219线柯克阿特大坂—康西瓦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1)
分布于皮山县南部的昆仑山脉,地形高山、极高山地貌区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段,该区面积1899.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6%。泥石流、崩塌较发育,主要沿国道G219线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发育,密度较大,规模较大,主要是冰雪融化诱发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24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3.71%,点密度126.21处/104km2,其中泥石流20处,崩塌4处。G219线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为0.19处/km。
(2)垴阿巴提—康克尔—杜瓦以北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2)
分布于中山及高山区的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杜瓦镇地带,该区面积为5379.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7%。沟谷众多,泥石流沟极为发育,坡降大,裸露基岩风化强烈,冰雪融化、降雨、地震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可诱发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对附近居民、矿山设施及人员、交通道路、草场构成较大危害。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141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78.85%,点密度199.55处/104km2,其中泥石流117处、崩塌21处、滑坡2处、地面塌陷1处。
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B)
(1)山前倾斜砾质平原泥石流灾害防治亚区及垴阿巴提-康克尔-杜瓦以南的高山牧区泥石流、崩塌灾害一般防治亚区(B1)
分布于皮山县山前倾斜砾质平原的巴什兰干乡、皮西那乡、桑株镇及杜瓦镇北部一带及垴阿巴提-康克尔-杜瓦以南的高山牧区,面积6246.66km2,占全县面积的15.1%。该地带为中易发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相对较少,现状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7.43%,平均点密度27.61处/104km2,其中泥石流9处、崩塌4处;本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较大。
(2)其余的一般防治区(B2)
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昆仑山高山-极高山区与G315线以北平原、沙漠区,面积为27808.9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7.3%。包括3个区段:
G315国道以北冲积细土平原与沙漠区:分布于冲积平原与风积沙漠地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缺乏形成突发地质灾害的条件,地势平坦,降水稀少,是主要的农垦区,灌区。往北为沙漠区,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属于塔克拉马干沙漠西南缘部分,以强烈的风沙堆积作用为主,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不发育,不需进行专门防治。
县境南部色日克克尔-瓦西其克极高山-高山区:分布于喀拉喀什河流域极高山-高山区地段,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属昆仑山脉,喀拉喀什河流域地带,山顶终年积雪,为主要冰川分布区,极强切割极高山、高山区,部分岩石裸露,岩体风化、破碎强烈,存在崩塌、泥石流形成条件,无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G219国道以南极高山区地段:分布于G219国道以南鱼跃石—甜水湖一带及以南极高山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属昆仑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区,地形切割深、坡陡脊尖,沟谷发育,部分岩石裸露,表层风化破碎强烈,存在崩塌、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该地带为特殊用地,无人类经济活动。
四、防治工作任务
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配合自治区、地区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开展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遥感调查和早期识别,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开展地面核查,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地质灾害隐患动态变化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点、风险区信息。
2、推进地质灾害更新调查。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以往地质、地质灾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调查、野外调查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地面调查方式了解崩塌、泥石流、滑坡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总结皮山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3.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完成皮山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时核查综合遥感识别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和风险区,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风险动态排查,确定地质灾害点风险等级,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对策建议。完成地质灾害数据库,全县地质灾害数据库更新;编制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分类提出监测、治理、搬迁避让、销号等风险管控对策建议,为自治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指挥服务平台和风险区管控提供基础数据。
1.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精度。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整合气象、地震、地质灾害专家资源,定期开展预报预警,切实做到风险预报预警研判及时到位。加密布设山区雨量监测站,夯实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发送渠道,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送达群测群防员,实现“进村入户到人”,及时进行巡查、排查和上报信息。
2.全面推进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建设。对尚未规划实施搬迁、治理,且威胁人数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持续进行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建设。首批次选择12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普适型监测设备,进行专群结合监测,总体提升地质灾害智能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监测预警覆盖面。整合完善指挥调度平台,开通“地灾调度”专用电话,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常态化开展群测群防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确保指挥调度到位。
3.提升群测群防能力。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作用,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人员配备巡查记录仪,对12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群测群防员手机安装群测群防工作APP,适当发放汛期信息通报电话费补贴。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及群测群防员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2期;针对受威胁群众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加强基层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
为全面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对列入防治工程的隐患点,要会同皮山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论证,按照“以防为主”的原则,能够搬迁避让的坚持以避险移民搬迁为主,确实难以搬迁的,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原则,集中有限的财力分期实施工程治理。
1.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勘查。从威胁乡村、景区、重要基础设施区域、重要工程建设区等安全风险较高的隐患点中,排序、优选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勘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成因、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议,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2.加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从已开展及规划开展专项勘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选择难以搬迁避让的2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科学设计防范措施,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防御工程标准,消除和减轻地质灾害威胁。
1.健全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建立完善全县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队伍建设和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技术服务,提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能力,做到技术力量保障到位。
2.加强现代化防御技术装备应用。推进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地质灾害防御信息获取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等。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群测群防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公众等各类人员防灾减灾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政府主导、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享平安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每年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不少于1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其他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按需开展应急演练。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演练。以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为主题,构建适应不同对象和不同需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材料,助力全社会提升地质灾害避险撤离、自救互救能力。
1.发挥信息平台功能。借助自治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利用常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入融合自治区—地区—县(市)三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建立基于移动通信预警响应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分析、会商决策、信息发布和预警响应效率,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智能管控,为全天候、全区域、全方位、全过程管控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2.加强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充分调动科研单位、院校、地勘单位及设备厂商技术力量,聚焦关键技术问题、难题,开展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建立、完善预警监测系统,提升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预警支撑能力。
1、估算依据
(1)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2005]169号文);
(2)2007年《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预算编制规定》新水建管[2005]108号;
(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
(5)《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土建)》;
(6)自治区近年来实施的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费用招标价及市场价进行估算;
2、经费估算
本次经费估算按2020年静态投资价格计算,具体经费可能会有所变化,以工程实施当年计算为准。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总计160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1495.00万元,皮山县财政资金105万元(附表十)。
(1)基础调查评价经费为805.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更新调查经费130.00万元,地质灾害风险调查220万元,地质灾害专项勘查经费455.00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570.00万元,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
(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经费225.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20.00万元,县财政资金105.00万元。
2021年安排资金271.00万元,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250万元,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更新调查130.00万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5.0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26.00万元。
2022年安排资金176.00万元,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155.00万元,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专项勘查155.00万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5.0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6.00万元。
2023年安排资金541.00万元,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520.00万元,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专项勘查300.00万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220.00万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5.0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6.00万元。
2024年安排资金591.00万元,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570.00万元,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350.00万元;地质灾害风险调查220.00万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5.0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6.00万元。
2025年安排资金21.00万元,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5.0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6.00万元(附表十一)。
六、保障措施
皮山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各部门严格落实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联动高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切实取得防治成效。
严格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按照自治区修订和编制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和规范标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皮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所需部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地质灾害责任单位和受益单位承担治理费用。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安徽援建等资金或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力争“十四五”期间申请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810万元,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持续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配合自治区和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智库建设,加大技术支撑力度。
加强与地质灾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地勘单位合作。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防灾减灾”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加强民众识灾防灾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我防救能力,全面提升全县人民群众识灾、避灾、防灾、救助的能力。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县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形势分析,动态分析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从业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政府及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结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开展绩效考核。